高脆性与低韧性
氧化铝陶瓷(尤其是纯度≥90% 的)断裂韧性极低(通常 3-5 MPa・m¹/²),无塑性变形阶段,当局部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时,会直接产生裂纹并快速扩展,导致崩边或整体开裂。
内部缺陷的诱发作用
陶瓷坯体烧结过程中可能存在气孔、杂质、微裂纹等缺陷,加工时这些缺陷会成为应力集中点,在切削力作用下优先崩裂(如边缘崩口常源于坯体边缘的微小气孔)。
刀具选择不当
使用普通硬质合金刀具(硬度≤HV2000)加工高硬度氧化铝陶瓷(HV1500-2500),刀具刃口易磨损钝化,切削力骤增,导致陶瓷受力崩裂;
刀具刃口锋利度不足(如刃口圆角过大),无法实现 “切削” 而转为 “挤压”,使陶瓷表层产生裂纹。
切削参数设置不合理
进给速度过快:单位时间内切削载荷超过陶瓷承受极限(如进给速度>300mm/min 时,脆性材料易因冲击载荷崩边);
背吃刀量过大:单次切削深度超过 0.2mm 时,切削力集中在表层,易引发边缘碎裂;
主轴转速过低:转速<10000r/min 时,刀具与陶瓷接触时间长,摩擦生热加剧,导致材料局部热应力开裂。
下刀方式不合理
垂直下刀(尤其是加工孔、槽时)会使刀具瞬间承受极大轴向力,陶瓷表面产生剧烈冲击,导致入口处崩边;深腔加工时若未采用分层切削,刀具伸出过长易振动,加剧边缘碎裂。
路径规划缺陷
轮廓加工时从外向内切削,最后一刀在边缘残留的材料少,易因刚性不足崩边;
拐角处未设置圆弧过渡(采用直角转弯),刀具突然换向导致瞬时切削力激增,引发拐角开裂。
装夹力不当或定位不稳
夹紧力过大:陶瓷件(尤其是薄壁件)被过度夹持时产生塑性变形,加工后应力释放导致开裂;
装夹接触面积小:单点或线接触夹持使局部压力集中,加工时振动加剧,引发边缘崩碎;
定位面不平整:陶瓷件与夹具贴合不良,加工中产生微位移,导致切削力忽大忽小,诱发裂纹。
冷却排屑不及时
冷却液未精准冲到切削区,无法有效降低切削温度,陶瓷因热应力产生裂纹;
切屑(硬度高、锋利)未及时排出,二次刮擦已加工表面,造成边缘崩口或表面微裂纹。
设备结构刚性不足
床身、主轴或导轨存在间隙或弹性变形(如丝杠磨损、轴承间隙过大),加工时产生 “让刀” 现象,导致切削力不稳定,陶瓷表面受力不均而开裂。
振动频率共振
主轴转速与设备固有频率接近时产生共振,振幅增大,刀具对陶瓷的冲击载荷加剧,尤其在薄壁、细长结构加工中易引发整体崩裂。